11月7日,十五运会自行车(公路)项目比赛在珠海鸣枪开赛,身着统一服装的青年志愿者也正式亮相,为首个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国性综合体育盛会提供志愿服务。珠海赛区1543名“小海豚”志愿者将在未来一个月内分批服务公路自行车、竞走、网球等8个竞赛项目。

分项目上岗,志愿服务精准对接
“您的证件请出示一下,休息区请往这边走。”程淑童一边查验证件,一边为参赛选手指引方向。她是今天首批上岗的自行车赛事志愿者之一,这些志愿者主要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根据赛事安排,志愿服务将分项目、分批次展开。在已完成的项目中,中山大学珠海校区80名志愿者圆满完成了广播体操赛事服务,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120名志愿者也为七人制足球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11月12日,田径(竞走)比赛接棒开赛时,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的150名志愿者将立即上岗;随后,珠海科技学院的500名志愿者将投入到网球项目服务中。在残特奥会阶段,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268名志愿者将服务网球项目,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200名志愿者则分别负责象棋、围棋项目。
科学调度,建立高效指挥体系
为保障志愿服务精准高效,团珠海市委建立了“团市委+领队老师+志愿者骨干”的分层管理调度机制,按照高校带队老师1:30的配比实现精准调度。
“我们依据‘一赛一案’原则,为每个项目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团珠海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制定《赛会志愿者管理调度机制》等文件,明确工作标准流程,确保志愿服务有章可循。在自行车赛事期间,志愿者分布在53个岗位上,开展场地指引、证件查验、兴奋剂检查陪护等多样化服务。
系统培训,打造专业服务队伍
“当举起右拳宣誓时,我深感使命在肩。”珠海科技学院志愿者骨干罗钰婷的话道出了众多志愿者的心声。自今年4月起,团珠海市委就系统性推进赛会志愿者培训工作,依据省执委会通用培训指引,全面完成预录用志愿者的通用培训与考核。
10月,以残特奥会专项培训为重点,团市委率先在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开展“一对一模拟服务”演练,助力志愿者精准掌握助残技能。此外,还组织500余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各项测试赛,在实战中提升服务水平。
港澳青年志愿者展现湾区风采
港澳青年的踊跃参与,成为本次赛会志愿服务的一大亮点。在已结束的广播体操项目中,香港籍志愿者许颖茵以热情专业的服务赢得赞誉;在今日启动的自行车赛事中,澳门籍志愿者梁海琳也正式亮相。“能代表澳门青年参与全运,我倍感自豪。”澳门籍青年志愿者梁海琳表示,“我将用微笑和专业,在自行车赛中展现湾区青年风采,搭建友谊桥梁。”来自暨南大学的香港青年志愿者石芷晴也表示,希望通过服务让更多港澳青年了解国家体育发展,共建大湾区。
随着赛事进程推进,这批“小海豚”将在实战中持续锤炼服务能力,并将经验传递至后续上岗的志愿者队伍中。他们的热情服务,已成为这场跨越三地的体育盛会中最温暖、最活跃的注脚。(2025-11-10)
原文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50720121-500007194100
责编:李伟苗
#list>
